猛兽总独行,牛羊才成群。
那些喜欢独来独往,也不爱说话的人,并非与民众 格格不入,而是在享受“一小我 的清欢”。
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,多半是以下几种心态。

01
曲高和寡无人能懂,不如缄默 的心态。
伯牙死后,子期摔琴断弦,不复操琴 ,因为再也没有人理解 他的琴声。
孔子在唯一能与自己进行心灵对话的学生颜回死去时,绝望地喊出了“天丧予”。
宋玉被人们议论行为欠好 ,被楚襄王质问时,得出了“曲高和寡”的谜底 。
大文豪苏轼则更是感慨 “高处不堪 寒”。
现实生活中,那些独来独往,也不爱说话的人,许多 人已经“一骑绝尘”,思维境界、能力水平早已经远远超出 了所在的圈层。
他们就像《肖申克的救赎》中的那句经典台词所说:“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。它们不依恋笼中的安适,而一心向往笼外的自由。”
这样的“高人”往往就在我们身边。比如 ,职场中,那个有实力的边沿 人。他们要么是技术大咖,要么是治理 能手,要么是多项全能,曾立下过“赫赫战功”。他们选择将这些造诣 掩藏、淡忘,是因为没有遇到真正懂他们的人,没有获得 真正适合他们大展身手的舞台。
既然无人能懂,不如缄默 寡言。这是一种无言的伤,也是一种需要隐忍的痛。就像最骁勇善战的将士一样,如果能战死沙场是一种荣耀,而死于其他意外,则是一种羞辱。
那个卓尔不群的人,只有到适合他的人群中去,才会被认同、被肯定、被赞赏。不然 ,便很有可能“虎落平阳被犬欺”。他们选择缄默 ,是在蛰伏,是在蓄能,期待 着爆发的机会。

02
看透了人情冷暖,再也不肯 随波逐流的心态。
《红楼梦》中,有一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:
被抄家之后的宝玉,亲人离散,流离失所,他蓬头垢面走在雪地里,远远地看见一队囚车走过。仔细一看,囚车中关押的罪人 是贾府曾经的门客,也是在贾府落难之际,不吝 落井下石的贾雨村。而镜头一转,坐在八台大轿子里的,则是昔时 指引贾雨村“葫芦僧判断葫芦案”的小沙弥。
宝玉望着眼前的一行人,露出了轻蔑的神色,继而是止不住大笑,笑声冷峻又凄凉 ,痛恨又释然,这宦海 、这人生,岂不就是“你方唱罢我登场”吗?
有人重情重义,有人见利忘义,有人趋炎附势,有人痴心不悔,只是到头来,都落得个“白茫茫一片,大地真清洁 ”。
当一小我 看透了人情冷暖,看淡了名利纠葛,心中就再也无法掀起涟漪,只顾按部就班地过好自己的日子。
纵然窗外繁华 如许,丑恶 依然存在,但再也不是当初那样,恨不得自己能够踏平一切,任由自己的意志成为许多 人行动的主宰。也不再随波逐流,勉强自己做一个“套中人”。
“我就是我,不一 样的烟火颜色。”从此,只愿“随心所欲”、随遇而安。

03
求人不如求己,宠辱不惊的心态。
孟子曾经说过一段话:“爱人不亲,反其仁;治人不治,反其智;礼人不答,反其敬。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,其身正而天下归之。《诗》云:‘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’。 ”
这句话要传递的不雅 点就是:凡是行为不克不及 达到 预期效果的,都反过来在自己身上找原因,自己正直 了,天下的人自然会归顺他。
可见,任何事情,你是你一切的因,你是你一切的果。
如果想要遇到贵人,首先,要成为自己的贵人。
就像愚公移山中,最后赞助 愚公移山的,是天帝派出的两位神仙,而并没有让愚公的子子孙孙都来受“移山”的苦。
一小我 想要做成一件事,一旦有了愚公移山一般的斗志和决心,哪怕起步的时候,一文不值,但在日积月累的坚持下,便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。
越是在一个领域深耕,越是会遇到志同道合的人,而命运的转机也就此涌现 。
那些致力于让自己成为自己的靠山的人,喜乐不言,宠辱不惊,因为,心中有偏向 ,脚下有力量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