究竟什么是爱情呢?一段亲密关系得以建立的条件又是什么呢?
没结婚前,多数人觉得,爱是彼此眼里的光彩,是第一眼见到对方难以抑制的心动。
而结婚之后,有的人又说,爱是永恒的依赖和相互包容的忍耐。那么究竟一段亲密关系中“爱”的感觉,究竟是什么呢?
我最近在听的一个有关于亲密关系的课程,张冬晓老师提出这样的一个观点:一段亲密关系得以建立,需要6个条件。这六个条件分别是——抱持、依恋、激情、被理解、共鸣、和提供抱持。
这6点正是我们所说的“爱”所产生的条件。
每一段爱情的产生,或者得以维持,所需要的不正是这样的一些条件吗?
综艺节目《妻子的浪漫旅行》,相信不少人都看过。
其中,所有妻子都有属于自己的与丈夫互动磨合的方式,在维护自己的婚姻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一手。
张嘉倪经常跟买超撒娇,像一个软萌的小妹妹,总是适时的找买超娇嗔求抱抱,就连发个脾气都一位撒娇让买超瞬间没了脾气。
这不恰好就是满足了买超“提供抱持”和“依赖”的亲密关系需求吗?
而包文婧,则是出了名的对包贝尔各种嘴甜。在包贝尔帮她打包外出旅游的行李的时候,夸包贝尔努力。
在包贝尔因为自己的长相自卑的时候,鼓励他,肯定他在事业上的能力。正是这种肯定和欣赏,才让包贝尔得以有信心有力量的坚持下去。
这不正是满足了包贝尔“被理解”和“共鸣”的亲密关系的需求吗?
还有章子怡对汪峰的理解和尊重,袁咏仪和张智霖的默契和信赖,无一不满足了另一半对于“被理解”,“共鸣”和“提供抱持”的需求。
所以,每一段亲密关系,得以产生,得以维系必然是因为关系双方能够彼此满足这些或生理或心理的“条件”。
但要注意的是,这些元素虽然是我们产生“爱”,得以跟对方建立亲密关系的必要条件,但却没有一段关系能够同时满足这六种元素。
要知道当一个人被要求同时要满足你这六种需求的时候,无疑他会感觉到巨大的压力,你们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必将出现问题。
比如你和一个人在一起时,最开始你最享受的是他能够满足你的依恋。但时间久了,两个人腻在一起的时间长了,你可能又会觉得没有激情,觉得无聊,没意思,于是你对于激情的需求出现了。
也许你们之间最开始是一见钟情,但相处久了,你却发现彼此间难以共鸣,双方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。你喜欢的东西他不喜欢,而他喜欢的事情,你又不感兴趣。所以说每一段关系中,我们的需求是有阶段变化的,它不可能只一成不变的。
那么如何才能在这种不断变化的需求之中,始终保持你们良好的亲密关系呢?这就需要我们在亲密关系中,采取这样的一种相处方式——既依赖又独立。
人际关系的两种形式,就是依赖与独立。
依赖就是你有一些心理需求或现实需求无法自我满足时,需要通过借助于他人的力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。
比如说,你虽然拥有强大的安全感,能够通过亲情,事业,友情等方面,让自己的心理强大安定,但始终觉得自己的思想情绪得不到理解,没有一个合适的对象。这个时候,你就需要从你的伴侣身上去寻求“被理解”和“共鸣感”。
而在这种寻求满足的过程中,我们就对他人产生了一种“依赖感”。依赖他人,是我们满足自己心理需求和现实需求很重要的手段之一,它弥补了我们自身的软弱、局限和无能,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完整和滋养。
而独立的意思,是我们通过自身努力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和现实需求。
比如说你的另一半,能够为你提供“抱持”、“依恋”,却是却无法为你提供“被理解”和“共鸣”时。
你就可以通过自我鼓励,在别人都不理解自己的时候,能做自己喜欢的事,陪自己玩。在经济能力跟不上自己欲望的时候,能自己通过努力工作获得财富,满足欲望。
两个人之所以能够长期稳固的进行一段亲密关系,不仅得益于那些基本需求因素的满足,更得益于独立与依赖的综合。
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。当你因为他所为你提供需求满足的某种能力时候,选择依赖,而当他在满足你的一些需求的却又无法同时满足其他的时候,选择独立,如此形成了一个良好动态。
换言之,就是你必须要拥有“单身力”,即:在亲密关系中,不一味依附于对方,拥有让自己生活得更好,同时也能够尊重对方,不苛求对方达到自己理想状态,能够做他自己的能力。
一个成熟的爱人,是一个既能理解自己,也能看见对方的人。这意味着我们能贴近自己的内心,看到自己的需要,也能客观的理解,合理的自我调适,不一味的对他人,对这段关系苛刻强求。
亲密关系是一门艺术,它需要两个人不断的配合,调整和改变。爱情就像是一场两个人的携手旅行,风雨同舟,才能走的更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