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)自发性内疚:修复关系的良药
同事小雯最近跟我说起她的 "内疚时刻":
加班到十点回家,发现老公蜷在沙发上睡着了,手边还放着她最爱吃的栗子蛋糕,因为她随口抱怨了句“加班好累,好想吃点甜的”。
那一刻她眼眶发热,自己常常因为工作压力大对老公发脾气,而老公的体贴让她觉得很内疚。
这种因为伤害了别人而产生惭愧、自责的情绪,就是自发性内疚。
这是一种健康的内疚情绪,它就像良心的闹钟,在我们偏离善意轨道时轻轻敲响。
只有心里在乎别人的人,才会因为自己伤害了别人而自责和内疚。(标题出处)
适当的自发性内疚可以促使我们改正错误,增强责任感,并采取行动修复关系。
2)被制造的内疚:以爱为名的枷锁
朋友小敏的妈妈有句口头禅:"要不是为了你,我早跟你爸离婚了!"
大学选专业时,她想学设计,妈妈哭着说:"你知道我为了供你读书多辛苦吗?选个师范吧,稳定,将来也好照顾我。"
毕业找工作时,妈妈又说:"你要是去了外地,以后我指望谁?我这辈子为你牺牲这么多!"
后来小敏谈了男朋友,男方家境虽然普通,但人很上进。
小敏妈妈总是念叨:"我为了养你付出那么多,就是想你嫁得好!"
这一切都让小敏无法决定自己的人生,在与母亲的关系中痛苦不堪。
这就是被制造的内疚,是一种以爱为名编织的情感枷锁,常见的"内疚诱导"有三种:
·指责型:通过指责来引发你的内疚感,以达到操纵目的。
比如在亲密关系中伴侣吵架时说:"你要是真的爱我,就不会让我这么难过。"
对方通过指责,把属于他们的情绪归咎于你,让你产生“我错了”的内疚感。
·讨好型:通过违心的讨好来诱导你产生内疚的情感,以获得“补偿”。
例如在亲密关系中,一方总是违心地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,去迁就另一方,让另一方觉得愧疚,从而在关系中占据一定的优势。
·牺牲型:通过不断强调自己的付出与牺牲,让你觉得很愧疚。
例如朋友小敏母亲经常说的“我为了你……”,这种强调自我牺牲的话语,像无形的鞭子,抽得人抬不起头。
这种被制造的内疚有多可怕?它会让我们逐渐失去自我判断能力,把别人的情绪和需求放在首位,甚至为了缓解对方的“痛苦”而委屈自己。
所以我们需要学会辨别和处理这些被他人制造的内疚。
3) 创伤性内疚:灵魂深处的烙印
来访者小月总会说:“我妈是因为我才去世的。”她刚开口说出这句话,眼泪就掉了下来。
小月的母亲在生她时难产去世,这让她一直带着内疚和痛苦活着。
因为重大创伤而产生的内疚,被称为创伤性内疚。
创伤性内疚最常见的来源之一就是丧失。人们常常会因为自己的存在或自己的决定,认为自己带来了不好的结果,从而感到深深的内疚。
例如,一位母亲在难产中去世,孩子长大后可能会一直背负着沉重的内疚,认为是自己的出生导致了母亲的离世。
又如,有些父母亲因为某些原因无法让自己的孩子出生,他们对此也会有深深的内疚感,觉得自己剥夺了孩子的生命。

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类似的桥段,孩子因为“任性”导致父母意外去世,孩子从此陷入深深的内疚之中无法自拔。
这种内疚就像灵魂的烙印,哪怕理智知道“这不是我的错”,但情感上难以释怀,创伤性内疚需要被看见、被疗愈。
|